一个小破院子,却缔造了中国制造业一个活生生的榜样
几年前,我换了工作。加盟的一家新工厂,是做电子材料的,算是个新兴行业。
了解中国制造业现状的人都知道,我们的基础材料、精细化工和机械加工水平不是太好。
不幸的是,我们所需要的原材料(电子材料、精细化工材料)几乎100%需要进口。甚至我们需要的一种纸,因有较高的尺寸稳定性要求,寻遍全中国,都找不到,能满足要求的,只能从日本进口。
更加不幸的是,我们用来加工产品的设备,我问遍了所有中国可查的专业设备加工商,我们所提出的精度要求及自动操作设计要求,没有一家能达到。
为此,我曾经请教过行业的多位专家,他们的一致答复是:这么高的要求,只能从日本进口。
而且,这类设备,目前也只有日本提供。我在国内寻找设备的希望,基本破灭了,最后还是去了日本进行考察。
在从日本回国的途中,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,是10年前老同事打的。
在中国,很多同行是冤家,我们这个领域也差不多。
加上,我们所要做的是新型电子材料,一是基本没有同类工厂可参考,二是类似的工厂同行业也不愿意交流。
但因为我们有十年的友谊,而且他所做的产品也跟我们所做的产品不冲突,所以他给我介绍了一家国产设备厂。
他的原话是:“这家公司值得一看,他们的设备可算是开创了中国这类设备的新纪元,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。”
我一听,乐坏了,刚从青岛机场下机,行李箱还没有拉出到达大厅,掉头马上上楼,买了直飞上海的机票,跑去工厂看。
但当我坐着出租车,跑到工厂的时候,第一眼,便将我从云端,摔到了冰窖:一家破烂小院,还被分成两家。
门口堆放着一堆破铜烂铁。接待我的,是一个穿着一身旧工作服,像技术人的中年人。他就是老板。
说实话,我当时想掉头就走。
但碍于面子,我还是进去看了看。不料,这一看,我的眼睛像粘了不干胶,粘在他们里面的车间里,再也不愿意移开。
车间里摆着一条刚刚组装完成的生产线,无论是设计,还是加工能力,都非常出众。因为我刚从日本回来,在日本看了几家厂的设备,甚至不乏世界500强的公司。但说实话,这条设备,跟他们的设备摆在一起,丝毫不落下风。
但光看外观还是不能令我放心。我想让他们开机,实际操作一下。老板毫不含糊,一瞬间变得神采奕奕,立即命令员工备料开机。
设备的运行及加工效果,也非常理想,完全能达到我们所设计的精度要求。
而且设备操作设计也非常的合理,人性化。我内心狂喜,立即通知设备、工程、技术、品质人员准备,以最快的速度飞过来,论证这台设备的加工能力,极限产能,及后续改进安装的可行性。
晚上十一点多,我们才忙完,一起到达酒店。坐下来,聊天。
我很好奇,问老板:你是如何将设备做到这个程度的?为何有这么好的加工能力,还窝在这块小地方?为何不做广告,产品销售要靠人们口口相传?
一谈起这些,老板的倦容一扫而光,谈话有逻辑而富于激情。
他告诉我,他的学历只有中专,二十年前,毕业后,跑到广州工作,找来找去,找不到工作。
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,进了一家台湾公司的设备部当维修员。因为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,刚开始什么也不会,被台湾上司骂得半死。
他觉得自己确实不懂,所以也没有什么怨言,天天跟在台湾上司的屁股后面,用心学习,晚上在宿舍半宿半宿啃理论书籍。
台湾上司对他本来是有意见的,但看他这么勤快,又肯学,慢慢由讨厌变喜欢,常常在维修的时候,喜欢带上他。上司一边修,一边多讲解原理。而他,用心他将上司教的记下来,晚上再整理成笔记。
因为他成长得很快,慢慢地,很多工作,台湾上司便很少去亲自动手修了,都是交给他做。他则是无论大小毛病,统统全接,不修好,绝不罢手。
因为他们的设备都是日本进口的,中国内地还没有厂家生产类似产品,所以他每次独立维修的时候,都拿上各类工具,将零配件,全部测绘下来。每天晚上,其他人都玩牌,或者进入梦乡的时候,他则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,将白天所测的数据,全部画成CAD图档。
偶尔有零件买不回来,或者跟日本厂家谈不拢的时候,他还会画好图,交给采购找厂家加工。每次加工的时候,他都申请前往,亲自跟进。不到三年功夫,他将两条功能不同的生产线的所有零件及设备整体设计图,靠自己的积累,全部画了下来。
后来,他们的副总出去创业,将他也带到了长三角。
他在新公司任副理,负责整个设备采购论证和安装的工作。这次,他们进口的是日本另外一家著名公司的设备,因为有以前扎实的实际操作经验和理论基础,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非常抢眼,日本设备厂家对他直竖大拇指。
他也去日本考察了好多次,更加深入了解了设备的设计理念和架构构成,并与日本公司设计人员一起,对设备存在的一些缺陷进行了改进。也因此,跟日本设计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后来,设备安装完成后,他仍然像几年前一样,每天都测绘设备的一部分器件图,不到两年功夫,就将全套设备的所有零配件及架构图,自己画了出来。
三年后,他觉得时机成熟了,便离开了原来的公司,自己开了一家零配件及辅助设备加工厂。
他整天沉浸在研发和雕琢的乐趣中,制作各种零配件,研究表面处理的技术,还根据原来掌握的设备特点,重新改进和制造了很多零配件。
他的零配件,因为加工精良,相较于日本厂家生产的成本低很多,被国内的类似的设备厂大量采购。后来,原日本的设备生产厂家因为生产成本太高,干脆放弃自己加工,将很多的配件委托给他的加工厂来代工。就这样,他和她的团队慢慢积累起了高水平的加工经验。
又过了两年,他觉得加工经验也积累得差不多了,想尝试整机加工。
因为他手上有日本三家设备的完整测绘图纸,加上自己这么多年的实践和实战,特别是对于加工技术的深入了解,所以第一台设备,他采取了各家所长,所以设计不是太难的事。但加工时,还是面临了各种挑战,特别是机械精度,国内很多的加工厂达不到。最后,一些核心的部件,他还是不得不外发到日本去加工。但无论如何,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努力,他的第一台机,还是按照客户合同中规定的时间,按时制作了出来。
客户当初对他的加工能力其实也是心怀疑虑的。但当设备安装到现场,测试的时候,还是大大出乎了客户的预料。从此,他的客户变成了他最好的广告宣传员,到处去宣扬,到处去推广。他的第一个客户,也就是我十几年前同集团的那位同事。因为他的设备质量好,口碑好,订单很快就如雪片一样飘来。他说,他在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,接了整整一年半工作量的单,现在他都不敢接单了。
我问:你为何不扩大工厂?为何不做广告?他答:机械加工是个细致活,需要不断地雕琢和提升。人员培训更是辛苦。我现在的操作加工团队,是经过三年精心培训,才慢慢培养出来的。
如果我只是为了做业绩,贸然加人,接单,设备加工的质量必然下降,迟早会砸掉这个牌子。所以,现在对我而言,最急的不是多接订单,急着交货,而是把好质量关,把手上的设备100%做成功,让客户100%满意。
即使未来,我也不打算大肆扩建团队,我就维持现在这样的规模就行了,但设计能力和外观精细方面,我还要下狠功夫。将我们的设备跟日本的设备摆在一起,大的功能模块,我们都能实现,但细节方面,我们还是有差距的。
我们要真正做深、做细、做精。我希望5年以后,或者10年以后,无论是我的设备设计能力,还是机械加工精度,乃至外观漂亮程度,都能达到或者超越同类的日本工厂。虽然我的工厂小,但一样要做成世界级的,我希望我的设备不仅能在中国竞争,在国际上也一样能跟一流的设备进行竞争。
至于广告嘛,现在完全不必要去考虑。手上已经接到的订单,都已经让我忙不过来了。这个事,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说。
谈话间,已是凌晨三点。因第二天我要赶路,他也要出差,所以只好依依惜别。
后来,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。
我们都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梦想,充满了干劲的人。每次我去长三角,都会约他出来吃个饭,聊聊工厂的现状,以及对未来的设想。如果时间充裕,我还会去他的工厂坐坐。
他也已经从那个小破院子里搬了出来,买下了一栋30亩大的厂房。我去看的时候,发现,五金加工现场整整齐齐,漂亮有序,看起来简直不像是个机械加工厂(我看过太多的五金、机械加工厂,给人的感觉,似乎永远都是一幅脏兮兮的样子)。
而他的设备已安装到我们工厂中一年多了,运行非常良好,加工精度和稳定性,一点都没有输给日本设备。而他的故事,也常被我挂在嘴边,给我的同事,给我的朋友,乃至我的客户讲。他就是我心目中,中国制造业一个活生生的榜样。